记忆里的“光盘”时代
对于80后、90后来说,“光盘”绝对是童年和青春岁月的经典符号。那时,谁手握几张光盘,走路都带着风,绝不是开玩笑的。
光盘以低成本、大容量、易携带的优势,迅速取代了曾经风靡一时的“软盘”,成为互联网早期民间数据交换和存储的“硬通货”。
不仅如此,Windows系统镜像、软件安装包等也曾以光盘为主要载体。台式机和笔记本电脑普及了光驱,至此开启了光盘的黄金时代。
光盘的“老兵”地位依旧不可撼动
虽然如今机械硬盘、固态硬盘、U盘等移动存储设备层出不穷,光盘并没有被完全取代。其独特的物理特性和成本优势仍广受青睐。
相比网络存储和硬盘,光盘在数据安全性和长期保存方面更具优势——经过妥善保存的数据可保留超过50年。这使光盘依然在影视发行、科研、教育和大型企业的冷数据存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国产黑科技:玻璃光盘问世,容量大爆炸
最近,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信息存储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带来了惊喜重磅消息——成功研发出全新一代“玻璃光盘”,预计年底实现量产。
这款全新存储介质不仅容量高达惊人的360TB,还具备接近永久保存的超长寿命,且成本仅为同类存储介质的十分之一,堪称存储领域的“王炸”。
超大容量,远超当前存储设备
360TB的单盘容量,直接甩开市场上主流光盘数十倍。相比之下,希捷刚发布的全球最大机械硬盘容量也不过36TB——相差十倍有余。
而且,玻璃光盘的成本优势更为明显。固态硬盘和机械硬盘的每GB成本通常在几毛到一元之间,而这款玻璃光盘的1TB成本仅为几十元,成本大幅降低一个数量级。
技术揭秘:飞秒激光雕刻三维纳米结构
这项技术全称为“巨量信息低成本超长寿命玻璃多维存储技术”,由华中科技大学全球领先研发,且目前国内独有。
其核心在于运用飞秒激光,在2毫米厚的晶莹玻璃内部精准“雕刻”纳米级三维结构。表面看似普通玻璃,内部却拥有高达400层的立体数据存储层。
通过光刻技术与多层叠加,实现了超大容量的海量数据写入,且玻璃本身稳定的物理特性,使数据得以长久保存。
局限与应用场景
当然,这种玻璃光盘也存在一些限制:必须配套专用的烧录和读取设备,数据一旦写入不可更改,不支持反复擦写。
这些限制决定了玻璃光盘难以进入消费级市场,但对于需要海量冷数据备份的行业来说,反而是优势:容量大、成本低、数据保存时间超长,正符合科研、档案馆、互联网数据中心、AI大模型训练数据保存等需求。
想象一下,用这样一种介质保存的数据,可以一直保存到人类移民火星的那一天。
未来展望
目前,最关键的还是玻璃光盘技术能否顺利实现产业化和规模量产。一旦成功普及,将极大推动数据存储领域的变革,成为长久保存和大容量备份的理想选择。
国产自研的“超级硬盘”,已经在存储技术赛道上跑出了一条独特且令人期待的未来之路。
股票配资知识网首选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