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陈明仁与孙立人相较,实为一项颇具趣味的研究。二人不仅同属国民革命军中的杰出将领,更拥有两大共通之处。
“陈明仁堪称黄埔一期之旗帜。”
依常理推断,陈明仁的生涯本应一帆风顺。然而,事实却与预期相悖。在惠州之战中,他虽曾短暂绽放光芒,但旋即又归于沉寂。直至解放战争期间的四平之战,他才再度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陈明仁尽管在四平战役中取得了胜利,却意外地受到了蒋介石与陈诚的排挤与压制。他由功臣一夜之间变为罪人,这一转变之迅速,时至今日仍令人瞠目结舌。陈明仁之所以遭遇此境,根本原因在于蒋介石对他并无好感。
提及孙立人,他并非出自黄埔军校的门墙,而是留学海外的翘楚,怀揣着沉甸甸的洋学历,曾在远征军时期大放异彩,一时之间声名显赫,无人能出其右。然而,到了解放战争时期,他的光芒却逐渐黯淡。
杜聿明与其格格不入,蒋介石对他的态度更是冷淡。在东北战场失利后,他被贬至台湾,负责训练所谓的“新兵”。当蒋介石逃往台湾并稳定局势后,孙立人似乎迎来了转机。然而,随着蒋介石的巩固地位,孙立人却开始遭遇艰难时光。这是为何呢?
一则,其理念与蒋介石截然相异。二则,孙立人手握重兵,蒋介石稳固政权后,必然图谋收回兵权。三则,孙立人与美方关系亲密,此亦令蒋介石心生警惕。
归根结底,孙立人变成了阻碍。随之而来的是一场突如其来的所谓“兵变”,孙立人便糊里糊涂地成为了第二个“少帅”,遭受了蒋介石的软禁。那句“你非嫡系,终须消亡”在他身上似乎得到了印证。在蒋介石麾下,孙立人始终都承受着这样的待遇。
次之:二者皆擅长实战。这一特质无需赘述,他们各自都拥有令人难忘的战例。在此,笔者仅简要分析一下这两位杰出将领的作战风格。个人认为,陈明仁更像是一位“悍将”,其顽强与凶猛的风格尤为显著。这一点在四平之战中便已显现,而“先登惠州”的壮举亦足以证明。
孙立人身上散发着鲜明的“智将”气质。换言之,他在谋略上尤为卓越,对战机的捕捉更是得心应手,这一点从他名垂青史的“仁安羌大捷”中便可见一斑。综上所述,两人都是国军公认的杰出将领,以非凡的战功闻名于世。
若蒋介石能够重用这两位名将,那无疑会给我国解放军带来极大的困扰——至少在能力上远超孙元良这位被誉为“飞将军”的人物。
在探讨了陈明仁与孙立人两位将领的两大相似点之后,接下来便要深入分析:究竟谁更胜一筹?关键在于以下两个维度的对比。正如俗语所说:“一番对比下来,二者根本无法相提并论。”
其一:战绩对比
在涉及任何对比时,战绩——换言之,以成果为依据——是不可或缺的。尤其是对于陈明仁、孙立人这样的名将而言,所谓的战绩,实则是对他们各自经典战例的深入分析与对比。需知,一项战例若能被奉为经典,必须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一则是对手实力强劲或同属顶级水平,二则是赛事过程跌宕起伏,要么一帆风顺,要么惊心动魄,三则是胜利者的专属。
陈明仁指挥的标志性战役非四平之战莫属,对手的身份不言而喻。战斗过程扣人心弦。这场战役的结局,使得东北民主联军(四野)留下了深刻的心理印记。
即便是在锦州战役的战后总结中,亦不时出现此类表述:尽管锦州之敌数量众多,然而缺乏坚实的核心力量,因此他们无法如四平之战那般展开逐屋、逐堡的顽强抵抗……言外之意,即便范汉杰同样是黄埔一期的学员,但他的败局如此迅速且彻底,关键原因在于他缺乏陈明仁那种坚韧不拔的“硬气骨”。
这正是经典战例所具有的强大力量。一名真正的名将,理应拥有能够令对手彻底屈服、心悦诚服的经典战例。这也正是毛主席对陈明仁给予高度评价的缘由所在。
更有甚者,在陈明仁于四平之战中取胜,却反遭蒋介石冷落之际,白崇禧便急不可耐地将陈明仁纳入自己的“桂系”麾下。从这个角度来看,陈明仁几乎瞬间赢得了至少三位重量级人物的高度赞誉与认可。
笔者始终难以理解蒋介石,即便是像陈明仁这样的杰出将领,曾是他的学生,他竟敢如此果断地舍弃,如此行径,若非他失败,那又有谁能失败呢?
孙立人的代表战役无疑是仁安羌之战!这场胜利的重要性与陈明仁的四平之战相较,主要差异在于其战略层级。
仁安羌的胜利相较四平之战,其规模显然有所逊色。这一点,仅从参战双方的兵力对比便一目了然。在仁安羌的战斗中,日寇投入了三千精锐,而孙立人指挥的刘放吾113团,兵力不过一千余人。
四平之战,亦称三战四平或四平攻坚战,传闻参战双方的人数分别达到了三十万乃至四十万,无疑已是十万级的大规模。显而易见,这样的规模差距,显然不在一个层次之上。
仁安羌大捷之所以声名显赫,一方面是因为其对立面是英军的溃败,另一方面则在于中国远征军以少胜多,击败了日军,这一战果堪称出人意料——实则根源在于装备的差距。
待我远征军装备到位,日军将难以再嚣张。我国抗战之所以起初异常艰难,其中重要因素之一便是装备不足——面对日军的先进三八大盖,我们只能手持老式枪械,如何能有效对抗?
面对日军的重型迫击炮和山炮,我们只能以简陋的土炮应战,这如何能匹敌?幸好李云龙设法搞到了意大利制造的强大火炮,那确实厉害,但遗憾的是,炮弹却仅有两发……
请勿误解,笔者并非有意贬低一方而抬高另一方。自诩平凡,岂敢妄自评说,不过是进行一番分析与讨论。诚然,有时“意义”之重,胜过“实际”,这一点众所周知,绝非有意贬低孙立人指挥的仁安羌大捷。
其二:影响力对比
战绩可观,其影响力却难以捉摸。所谓“有形”与“无形”兼备,方能构成全面之观。究其原因,名将之地位与影响力实为相辅相成,成正比关系。
有人断言,显而易见是孙立人击败了陈明仁,毕竟孙立人曾获得美国和英国的荣誉勋章。然而,笔者却愿提出不同见解,因为我认为,陈明仁的影响力远超孙立人。
其一:陈明仁亦曾是远征军的一员,但恐怕鲜为人知的是他的战功。他曾跨越怒江,攻克松山,指挥龙陵战役,并在龙山的激烈战斗中展现出英勇。在远征军服役期间,陈明仁的战绩毫不逊色于孙立人、廖耀湘等将领。
陈明仁在远征军时期的声名不显,影响力似乎亦有限,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四平之战”的传奇色彩过于浓重。实则,在远征军那段岁月里,陈明仁的表现绝不逊色于孙立人。
其二:“黄埔一期生举旗瞬间的影响力”、“四平战役的深远影响”、“陈明仁将军起义的巨大意义”,以及“1955年荣获上将军衔的历史性时刻”,这些事件的影响力究竟如何?
因此,陈明仁的影响力呈现出多维度的特点,而孙立人的影响力则主要集中于远征军那段时期。对比之下,显然,二者的地位又不在同一层面上……
股票配资知识网首选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