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印度从俄罗斯进口原油量飙升至每天220万桶,创下两年新高,占该国原油进口总量的35%。 这一数字甚至超过了伊拉克、沙特、阿联酋和科威特对印度石油供应的总和。这种依赖并非偶然。 自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以来,印度抓住俄罗斯石油因西方制裁而大幅打折的机会,将俄油采购比例从战前的不足2%猛增至如今的35%以上。 俄罗斯乌拉尔原油每桶提供8-10美元的折扣,成为印度抑制通胀的关键工具。 根据印度财政部数据,稳定的低价俄油供应是2024年印度CPI保持在5%以下的核心因素之一。
印度炼油厂的设备专为加工俄罗斯中质高硫原油设计,而中东原油多为轻质低硫品种。 若要转向沙特或阿联酋原油,部分炼厂需投入资金改造工艺,成本可能增加30%。 更现实的是经济账:若放弃俄油折扣,印度每年需多支付约60亿美元进口成本,通胀压力将再度抬头。
面对美国制裁威胁,印度石油部长普里高调展示“替代方案”:圭亚那正扩大出口,巴西加拿大有剩余产能,中东传统伙伴随时补位,甚至宣称“必要时可自产原油”。数据印证了部分准备。 印度原油进口来源国已从27个增至39个,2024年从美国进口量回升至23万桶/日,并积极接触阿根廷、加拿大等非欧佩克国家。 巴西成为关键备选,俄新社报道称,印度将其列为“替代俄油的核心供应国”。
但地理距离成为硬伤。 从巴西图巴朗港运输原油至印度孟买,海运成本比俄油(经黑海-苏伊士航线)高出30%,且拉美油轮调度稳定性远逊于中东。 而印度自产原油仅能满足国内需求的15%,杯水车薪。真正能短期缓冲的是战略储备。2024年印度将原油储备量提升至覆盖9-10天进口需求,比2023年同期增长23%,但这仍低于国际能源署建议的90天安全线。
印度对俄油的依赖藏着更精妙的生意经。大量进口的俄罗斯原油并未完全自用,而是经印度炼油厂加工为柴油、航空燃油后,转售给能源短缺的欧美市场。这种“两头通吃”模式让印度赚得盆满钵满。2024年,印度通过转售俄油衍生品获利超50亿美元,俄油折扣差价和成品油溢价构成双重利润池。 为规避制裁风险,印度炼油商采用“混合油”策略,将俄油与中东、非洲原油混合,模糊来源后再出口。
尽管美国施压,印度仍坚持用卢比-卢布本币结算俄油贸易,2025年上半年此类交易占比达48%,较去年激增200%。 俄罗斯则用收到的卢比购买印度药品、机械,形成闭环交易。讽刺的是,就在普里宣称“可断俄油”时,5月俄罗斯对印动力煤供应反增1.5倍,创两年新高。印度的外交操作比换油策略更耐人寻味。7月17日,印度外交部发言人贾伊斯瓦尔直接警告美国:“能源安全是我们的主权,不接受双重标准! ”印度网民更在社交媒体痛斥北约秘书长特:“北约就是条乱叫的狗”。
但私下布局尽显务实。 7月中旬,俄罗斯外交部证实正与中国、印度磋商恢复三方合作机制,核心议题包括“本币结算石油贸易”。 印度政策界人士更向中方传递关键信号:“印中对抗只会让西方渔翁得利”。对美博弈则留足余地。 尽管6月印度削减了中东原油采购,却将美国原油进口量提升至43.9万桶/日(环比增57%)。 同时加速推进与美能源合作,计划五年内将对美能源采购占比提至15%,以平衡两国500亿美元贸易顺差。
印度抗衡制裁的另一张牌藏在波斯湾的烈日下。在沙特钻井平台、阿联酋摩天工地、卡塔尔医院里,800万印度移民成为“隐形杠杆”。 他们占中东外籍劳工总数的35%,每年汇回国内400亿美元,支撑着印度卢比汇率稳定。
这种人口红利正转化为能源话语权。 当阿联酋扩建战略石油储备时,印度通过协议获得紧急调用530万桶原油的权限;沙特则用“石油换投资”模式,让阿美公司入股印度炼厂换取长期供应合同。2025年4月,印度联合阿联酋、斯里兰卡签署亭可马里港能源中心协议。 这座二战时期的英国海军油料基地,扼守印度洋航道要冲,可接替受中国投资的汉班托塔港功能,确保中东原油运输通道。
股票配资知识网首选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